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陈克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陈克:古典的眩晕

2012-02-18 23:13:53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殷双喜
A-A+

陈克《后文艺复兴-大卫》玻璃钢 150×130×90cm

  将陈克视为中国最为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许是合适的。这位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的艺术家,并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而是在广泛的媒介领域里(行为、影像、装置、综合材料、雕塑)进行当代艺术的实践。在广东乃至中国的雕塑界,陈克显得十分突出,他敏锐思考,勇于探索,在近几年日益市场化、符号化、犬儒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中,陈克将研究性、学术性的艺术语言的探索视为个体生活的存在价值,代表了中国雕塑的进取方向,其代表性作品《后文艺复兴——大卫》获得了2008年“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中的最高奖“中国雕塑艺术大奖”。

  2002年的创作,在陈克的创作旅程中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通过视频装置《看》和录相装置《红痕》、《眼》等,他探讨了人类最具文化意义而且是最重要的视觉活动——“看”,从而将“观看”这样一种极为日常化的生理活动所内含的人文意义鲜明地呈现出来。通过视频的互动,艺术家在屏幕上对观众的观看和观众对于屏幕的观看同步地呈现在展场,让观众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体验到无所不在的“看”与无所不在的“被看”交织在一起,对视觉作为人的认知性的高级感官产生怀疑。展场中为棉被所包裹的人物雕塑,提示了一种雕塑体量所展示的真实和屏幕影像所提供的虚幻的对比,让我们在距离中感受空间,在虚幻中反思真实。《红痕》将行为艺术与影像装置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皮肤的近距离的高清晰度的持续拍摄,显示了人的皮肤在遭受意外的外力打击后的持续变化,其本意并非要表达受虐与痛苦,更多的仍然是探讨影像技术对于人的视觉感受的巨大影响。在《眼》这一作品中,电子屏幕被装在了人眼之中,不断地播放火车、赛车、钱等现实中的事物与活动,所表达的仍然是“看与被看”的视觉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传统艺术与现代影像技术的相互关系的反思。

  2004年以来,陈克着重探讨了个体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存在,通过对人的身份的隐匿与彰显,揭示人的生存焦虑。陈克认为“人总是生活在某种精神﹑文化的框架中,现实中没有纯粹的自我。游走在无形制约中的个人会感觉自由。但你如果试图超越或反抗,无形的强制力量就会出现。作品利用影为虚,像为实的矛盾,反映不同事物被一体化,人在群体无意识中成为‘符号动物’的现象。”陈克在他的一系列装置作品中将个体的人置于微观与宏观两种视野的交集之中,在光与影的交错之间,他提示了个体自由的有限性。即个体在某一具有历史性的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并未强烈感受到的自由,如同空气与水一样围绕着某一个人,但是一旦这一个体走出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由地域差异形成的文化差异就会使他产生巨大的陌生感,他会感受到某种外在于他的强制性力量,例如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我想,陈克的这种体验与表达,也许来自于他在广州与北京这两个十分不同的大都市的学习与生活的经验。他的主要作品装置《身份》(2004)、《隐匿》(2005)等,探讨光与影中的人的存在。将众多琐碎细小的人物置于巨大的指纹之中(或是在竹影之中),并且通过汽车反光镜,折射出虚实相映的影像。在这里,已经可以看到陈克后来艺术发展的若干关键词,一是对于“人”特别是对于作为类的抽象的整体的人的命运的关注;一是对于光与影的理解和运用,因为光与影不仅暗示着昼与夜的生命轮回,也表现出人的身份的隐匿与澄明,表达了陈克在一定的空间中表现时间的哲学性思考;再就是反光镜对于形象的变形,直接催生了陈克以后在电脑中对于经典雕塑形象的变形处理,问题直接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和艺术史中的经典雕像如何在现代影像技术的处理下转换为虚幻的镜像问题。

1 2 3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陈克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