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老师与作品《后文艺复兴——大卫》合影
(雅昌艺术网讯 郁婷 实习生 闫琰)说起陈克,或许很多人对于他最初的印象是一本艺术杂志上的那一幅电脑压缩的大卫像,扭曲的形象,看着觉得很难受。跟着看到旁边还有个艺术家,然后或许才第一次知道“三维雕塑成品”这样一个名词的。
而了解了艺术家陈克之后,或许慢慢便能体会到艺术家作品在转化背后所传达的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当下视角的重新编辑,这种编辑本身也最终形成了新的呈现。
他的一系列作品如《大卫》、《被缚的奴隶》、《施洗约翰》、《青铜时代》等,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这种被编辑感,一种当下数字科技对古典传统的强行编辑、改造,而这种改造不是完全摧毁、颠覆传统,而是就从传统底子上进行改造,甚至在陈克作品中体现出的改造竟做到了毫无添加与减少,仅仅调整其形状,却带来了强烈的被动感,控制感和压抑感。
谈到这一些列作品的起始,艺术家自己是这样讲述的:“起因是因为我在雕塑系教学,看到了一些现象。比如说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希望能够画像某一个东西,最基础的就是要有一个参照物,也就是说把古罗马,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的经典东西拿过来让学生去临摹和学习艺术手法。进入美院之后,又会强化这些观念。通过这些典型的形象让学生对“形”的理解和塑造关系一点点的深化下去。这是一个在形的保准之下严格的训练办法,而此种办法在中国的所有美院都在普及。在此种现象中我觉得在欧洲几百年几千年的东西发展到中国,并且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的话,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就是抱着这种希望用当下的眼光重看传统的理念,他开始了探索。
首先,我们在陈克的这段话中,会发现最有意思的是“参照物”,什么是“参照物”?其实在美术教学上就是这些标准的古希腊塑像,一代又一代的学艺者都从这里出发,不管经历了多少年,标准依然如故。可是,问题就来了,时代的变迁,难道“参照物”永远不变吗?时代的痕迹在哪里?也许有人会说以后的创作才是体现时代痕迹的,但是为何出发点不能有所改变?这其实提出了关于艺术教学的起点问题。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3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